近年有不少媽媽會把智能手機給孩子當作玩具,或以應付孩子扭計的方法,卻又擔心此舉會影響孩子發育。
有專家表示:「許多孩子都對智能手機充滿興趣,雖然屏幕小小,但只要用上手指便能輕易操控,亦可自行調節與手機的距離,方便眼睛對焦,是孩子能夠輕鬆掌握的用具。」
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已逐漸全面電子化。智能產品無處不在,日常生活中已無可避免接觸它們。可是,父母或多或少都擔心智能產品對孩子的大腦和身心發展帶來什麼影響,怕將來後悔莫及。

3歲使用智能手機有效剌激智力發展
在日本舉辦的「有關兒童使用網絡的研討會」,探討了讓幼兒接觸電子媒介時的注意事項、使用時間等標準,雖然只是以科學為本的研究,但也有參考不少學術論文和美國小兒科學會的意見。
「然而,這個標準的對象只限3歲至6歲大的幼兒。雖然未能否定給0至2歲的BB使用智能手機的好處,但一般都認為負面影響相對較多。因此建議應比3歲以上的孩子更加謹慎對待。」

3歲過後,孩子能夠理解從外界接收到的資訊,並將其發展成角色扮演的能力。「BB大約大3歲半時,開始懂得玩煮飯仔。有角色扮演的能力後,有助擴闊視野並提升理解能力,亦是可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但針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BB或許只能接收手機帶來的刺激。」
凝視畫面並非「專注」,反而只是在「發呆」
孩子一直注視著智能手機的畫面,可能會令父母感到擔憂。
「BB即使定眼看著屏幕,亦不是集中精神的表現,而是無法從感官刺激中移開視線。」
比起能夠理解畫面的內容,BB反而像被下了「束縛咒」那樣,無法活動身體而已。

「0至2歲是孩子發展身體和大腦的關鍵時刻,跟周遭人事物接觸的體驗,可成為他們建立大性的根基,讓BB 看智能手機而減少了這些寶貴的體驗,實非明智的選擇。」
然而,我們現正身處的時代,完全不接觸智能手機是不可能的。
「比如BB在車廂扭計等,讓他們短時間看一下智能手機亦無妨,不過與其單獨地觀察,若有成人在旁加入『這是什麼呢?』等互動元素會較好。」
3至6歲學前幼兒 使用智能產品的標準
- 睡覺前1小時別讓孩子看手機
- 每次看15分鐘左右,一天不能多於1小時
- 減少看動畫或遊戲等被動地接收資訊的方式
- 別讓孩子單獨使用手機
- 在客廳等父母能觀察到的地方使用

其實對孩子而言,在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全是學習素材,所以應該讓他們擁有不同的體驗。當累積一定程度的感官體驗後,再接觸新科技吧!
資料來源:日本相模女子大學兒童教育學科準教授 七海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