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孩子扁平足黃金治療期

 

很多家長看孩子走路晃、腳掌平平就會開是擔心孩子是否有「扁平足」的問題,但是到底幾歲才能判斷孩子是否有扁平足?其實小朋友在2到8歲這個期間,正值足弓發育時期,隨著幼兒學習走路,逐漸運用腳趾、腳跟及腳底的力量,足部肌肉開始發育,足弓才會逐漸形成。

幼兒在2歲前,腳掌大都是軟骨,內側脂肪墊較厚再加上韌帶鬆弛,所以足弓並不明顯,看起來會很像扁平足,2歲以前持續觀察即可,大多數生理性扁平足會自然恢復。

赤腳走路給腳底所需的刺激

因嬰孩腳掌肥厚所形成的錯覺,而急忙為剛學爬、學走路的孩子穿鞋子,除了阻礙足弓的發育,亦減慢孩子學走路的步伐。嬰幼兒不穿鞋子走路,這樣可給腳底帶來所需要的刺激,並讓他們感受地面的觸感,有助足弓正常的發育。再者,赤腳學習步行可藉着每一步離開地面時的反作用力,訓練足弓的力量,從而培養平衡感並訓練神經傳導。當然,若在三尖八角的路面或梯級上訓練孩子步行,家長應選購能包裹足部的厚底鞋子,以保護孩子柔弱的關節及纖幼的肌膚。

{adv here}

患扁平足有跡可尋

扁平足在外觀上雖較難察覺,但亦有跡可尋。不單單是小朋友,一般扁平足患者即使行走一段很短的路程已甚覺疲累,且走路時姿勢異常。若經檢查後發現小朋友真的患上扁平足,家長要注意,除非是很嚴重的足部或腿部變形,否則在6歲前,小孩都不應進行足部矯形。對於足弓還未完全成長的小朋友,足弓位置會積聚脂肪,令步行時腳底的承托力不足,造成步履不穩的現象。雖然如此,足部肌肉亦會隨着年紀而成長,這些在年幼時看似扁平足的情況也有機會不治而癒的。 

因此,有扁平足的孩童要把握2-8歲的治療黃金期,可採取運動配合穿著矯正鞋的方式加以矯正並每年追蹤。若年齡已超過10歲,一般則以症狀治療為主,大部分是藉由鞋墊來控制足部不正常的生物力學步態來達到改善症狀及避免足部進一步惡化變形。此外,運動也可以幫助足弓發展和加強腿部肌肉力量,建議孩童可以多做「墊腳尖運動、墊腳尖走路、腳趾抓毛巾運動和學鴨子蹲走」的方式來鍛鍊腳部的肌肉、筋腱及韌帶。

最後,扁平足只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若懷疑孩子有扁平足狀況,要先透過專業醫師、治療師評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此外,也要多讓小朋友接觸不同的足底刺激,例如赤腳走沙灘、泥土、草地上等都可以協助誘發足弓發展。

{adv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