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室里,有一個話題令人感到沉重而悲傷:父母之間不相愛。
我們常說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而孩子又何嘗不是為父母操碎了心呢?只是父母的操心會常掛在嘴邊,而孩子的操心是默默無聞。最令孩子操心的一件事,莫過於父母之間不相愛(不會愛或感情出現問題)。
父母之間的感情,就是孩子的情感容器。當情感容器出現問題時,孩子是會非常敏感的感覺到的。就像很多夫妻離婚選擇不告訴孩子,孩子並非一無所知,他會從空氣當中聞到離婚的味道,只是不去揭露事實而已。
父母之間不相愛,會引發許多問題,比如:孩子不相信婚姻,表現得自卑,情感淡漠。這些問題,每一個都需要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花漫長的時間來進行療愈和整合。
父母不相愛的表現也有很多種,根據我的心理諮詢從業經驗將父母不相愛的家庭分為以下5種:
1. 壓抑-情感淡漠
在一些家庭里,夫妻之間幾乎是不說話的,要說也是說關於孩子的事情,從不聊個人感情。在這樣的家庭里,氛圍是冷的,孩子很難感受到人和人之間的情感流動,大家談的從來都是事情,這樣的家庭典型特徵就是壓抑和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的家庭,並非是沒有情感,而是大家都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父母對情感的壓抑一般會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孩子,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裏學會如何表達情感,他自然不知道如何與外界進行良好的情感互動。
一位成年女性,在描述她的原生家庭時這樣說:小時候,我們一家人連吃飯都沒有坐在一起過,逢年過節也是如此:媽媽把飯做好後,大家各自端着碗去不同的地方吃。
這種類型的家庭,是不會表達愛的家庭。孩子很渴望愛,但又感受不到,他會感覺很孤獨。
2. 尋找婚外情
相比較情感淡漠的家庭,尋找婚外情是另一種父母不相愛的表現。這樣的婚姻里存在着一個潛在的風險:離婚。婚外情,可以說是對孩子的內心來講最具有破壞性的一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希望父母之間都是忠誠於彼此的。假如他知道父母一方背叛了另一方,這個信息就會在他內心裏帶來撕扯。他會替父母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也會感覺到很無力,他幫不了任何忙。他會擔憂父母的婚姻是否能堅持下去,他甚至還會擔心受傷害的一方因難以承受現實打擊而造成精神崩潰。
在這樣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內在世界會像父母的婚姻一樣動盪不安。他很難相信自己以後可以經營好婚姻關係,他會擔心未來自己的伴侶也會不忠。因為他沒有在父母這裏見過一個好的婚姻模型是什麼樣子,他在兩性相處方面會表現得沒有信心。
3. 爭吵打架
爭吵打架的婚姻,有着高濃度的情感張力。只是這個情感不是愛,而是不滿,抱怨和攻擊。
任何見證過父母打架的孩子,都會在心裏形成一道印記。這個印記是恐懼,是受傷,是憤怒,是替那個挨打的人感到疼痛。
孩子對於父母情感的忠誠度是最高的,那是他生命的來處,他最接受不了父母受苦。如果父母受苦,他會在以後的關係中把自己搞的也很苦,就像父母一樣發展出一段很虐的情感關係。
在經常爭吵打架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對父母的婚姻有無限的擔憂和恐懼。他害怕父母一方被打傷/打死,害怕父母離婚,害怕自己也會被打。這樣的家庭里情感張力是很大的,父母很難做到不把情緒波及給孩子,孩子也很難從這樣震盪的關係當中撇清自己。
{adv here}
4. 兩地分居
兩地分居對婚姻質量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我們很難見到兩個相愛的人是經常兩地分居的,有許多明星的婚姻剛開始愛的熱烈,最後終止於聚少離多的分居狀態。
到底是不相愛了引起了兩地分居,還是因為兩地分居而不相愛,很難去辨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對孩子來講是一個重要養育者的缺席,對伴侶來講是情感供給和生活搭檔的缺失。
比如,家庭中爸爸是常年在外的,養育孩子的職責就全部落到了媽媽的身上。媽媽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她就很難有耐心去對待孩子,因為她自己就是「缺愛的」。
在情感上沒有一個穩定供給的女人,通常會花很大的心力去培養孩子,因此她會在精神層面上對孩子有很多的控制和要求,因為她要確保把孩子照顧的很好,孩子也是她唯一的情感寄託。
這就意味着,孩子在家庭里會獲得了太多的注視,無形間他扮演着媽媽的精神伴侶。
5. 離婚-說彼此壞話
離婚對孩子心靈所造成的傷害,是他不得不被迫和父母其中一方分離。如果父母又重新組建家庭的話,他會很難找到自己的歸屬在哪裏。
有一些夫妻離婚是直接切斷關係的,孩子的法律撫養者不允許孩子和另一個人進行往來。更為糟糕的是,離婚家庭中的孩子,會更加容易面臨父母之間說彼此壞話的局面。
父母之間說彼此壞話的情況在爭吵打架的家庭中也會常常出現。
夫妻之間說彼此壞話,尤其是只當着孩子的面說他爸爸/媽媽的壞話,對孩子來講並沒有任何好處,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令孩子感覺受傷了。
有一個孩子曾向我描述他的艱難處境:父母離婚後,他到爸爸那裏,爸爸會對他說一堆媽媽有多麼可惡。到了媽媽那裏情況也不容樂觀,媽媽會對他說爸爸以及爺爺奶奶有多麼壞,做了多少欺負她的事情。
他只是一個小孩子,很難去消化這些壞話。爸爸說媽媽壞話,媽媽沒有聽到,媽媽說爸爸壞話,爸爸也沒有聽到,孩子成為了壞話的唯一接收者。
壞話里傳遞的是一種憤怒/憎恨,孩子接收到之後,這些信息會讓他的內心產生撕裂,甚至會產生認同:父親或母親是不好的。這樣做帶來的影響是,孩子也很難認同自己是好的,他會既替爸爸對媽媽感到不滿,也會對媽媽替爸爸感到不滿,他會常常覺得很羞愧,覺得自己不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除非他將自己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割裂開,才能讓自己從中解脫。但要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
結語:
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里,孩子難以快樂起來。孩子會一心想要彌補和照料婚姻中最缺愛、最受傷的那個人。他會在夜深人靜時替媽媽在心裏默默的等待爸爸回來,期待爸爸可以對媽媽溫柔一點,期待家庭里可以有歡樂的美好時光。
父母的關係,就是孩子成長的底盤,如果這個底盤是有愛的,孩子自然可以吸收到這份愛。父母之間相愛,孩子就可以安心的做他自己,而不是夾在這段關係里為難。
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才是給孩子最高品質的愛?我的答案是:父母之間相愛。
如果夫妻之間已經不相愛,那至少也可以做到不要互相傷害,去詆毀對方。因為你所有詆毀,都將由孩子來買單。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adv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