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發生通常來自於不舒服的經驗,對初生寶寶而言,沒有任何事物對他而言是熟悉的,因此照顧者的任何動作都會型塑他的每個經驗感受,例如:如果對第一次沐浴的經驗有不舒服的感覺,當寶寶下一次被脫衣服時,他會憶起上一次不舒服的沐浴經驗,因而感到害怕,並對於下水洗澡這件事出現不安全感。因此照顧新生兒的生活起居時,若能總是溫柔回應他,哭泣時給予擁抱、或在動作開始前以口頭預告:「我們要洗澡囉」、「現在要幫你換尿布囉」,久而久之就會讓寶寶熟悉這些常規的照護步驟,並對這些日常動作感到安全,那就是他開始適應這個世界各種變化的基礎。此外,為寶寶建立規律的作息、熟悉的環境與和諧的家庭氣氛,也是培養寶寶安全感的方法。
{adv here}
1歲之前,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愛、支持與接納,會化作孩子日後面對各種挑戰的基本態度,1歲之後,隨著寶寶逐漸長大,生活中接觸的事件增加,每個際遇,寶寶都會透過對照舊經驗,再重新詮釋、學習、修正與適應,以形成對新經驗的認知與應對,在這過程中,如果1歲之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日後在面對不如預期的事件時,恢復的會比較快,或是面對新挑戰時,準備的也會比較快,例如:當寶寶開始會走路時,不小心跌倒,如果安全感足夠,也許跌倒後爬起來,汲取了經驗與安慰,發現自己還安全,情緒就會很快恢復。
{adv here}
除此之外,當寶寶還不具備表達能力,哭泣是唯一能表現不舒服的方式,建議家長儘量不要忽略孩子的表達,在他哭泣時儘可能了解原因或給予口頭撫慰與擁抱,讓他感覺自己被重視、放心會被照顧,進而萌生更多安全感。一旦寶寶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對於探索世界會更自在、遇到挫折會更勇敢,對日後的人格養成有絕對的正面助益。
幼兒 / 安全感 / 親子教育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