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胎位不正5成因】

胎兒32週前在媽咪的肚子裡任意翻轉,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而時常收縮,由上而下施力,同時將胎兒的頭部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幾乎90%以上的孕媽咪都是正常的胎位,僅有少數的胎兒會呈現不正狀況,而胎位不正多半屬於自然機率問題,較無預防方式。

成因1: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媽咪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即使到了32週左右,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反之,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adv here}

成因2: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統稱子宮異常引起之胎位不正。由於女胎兒在媽咪肚子裡時,子宮為兩個組織融合後所形成,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兩個組織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子宮,若融合不完全,依照程度可分為近似愛心形狀的雙角子宮、子宮中間有個分隔的子宮中隔或雙子宮。由於子宮形狀異常,造成裡面空間較為狹小,易使胎兒胎位不正,同時也會增加子宮早期收縮、早產及早期破水的風險。

成因3: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兒同時位於媽咪子宮內,當胎兒在活動時,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adv here}

成因4:胎兒患疾
若胎兒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也會增加胎位不正機率,水腦症胎兒的胎頭過大,姿勢較無法調整為正常的頭位;無腦症的胎兒由於缺乏頭蓋骨,為嚴重的胎兒畸形。然而,早產兒由於發育遲緩,胎兒體積過小,胎頭無法被固定於子宮內。

成因5:第二胎以上之經產婦
媽咪生過許多胎後,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因此,在子宮被撐大後的收縮力道不足以將胎頭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