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從出生後,只有為了滿足生理需求,才會表現出各種基本情緒,例如:喜、怒、哀、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因為要學習生活、適應環境,逐漸發展出各種情緒。
6~12個月》害怕、憤怒
孩子於6個月之前,因為眼球尚未發育完全,看外在的人、事、物時,呈現模糊的狀態,但6個月後就可近距離看清楚,包括父母的表情、喜愛的玩具模樣等,甚至每位親人的長相,加上已擁有更多的生活經驗,能夠辨別明顯的危險與安全的環境,因此,發展出害怕、害羞、憤怒的情緒,常見行為包括哭鬧、轉過頭、掙脫等,這些情緒有別於基本生存所投射出的反應,而是為了使自己遠離危險、接近安全的環境,進而發展的自我保護情緒。
1~2歲》產生分離焦慮感
孩子從1歲起,除了因為自己的需求表現出各種情緒,亦會開始注意到他人的情緒,並且受其影響,有時甚至可以感同身受而衍生各種情緒,例如:當旁人正在哭泣時,會受到情緒感染而開始跟著哭;當旁人哈哈大笑時,也會跟著笑。除此,孩子於此階段也發展出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的情形,陌生人焦慮意指1~2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辨別主要照顧者與他人的不同,亦容易認為若在陌生人懷裡可能會遭遇危險或不安全,因此,若將孩子交給不熟悉的人時,孩子容易產生恐懼的情緒,並且表現出抗拒、哭鬧的行為;分離焦慮則由於孩子已與父母發展良好的依附關係,若父母要與孩子分開時,孩子因為無法接受父母離開的事實,便容易出現哭鬧、緊張等行為,但狀況會隨著孩子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越來越有信心而逐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