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有情緒障礙的孩子,主要是因為外在刺激不夠或沒有給予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想要改善這種狀況,父母首先必須先商討出一套教養方法來建立規範,讓孩子能夠在遵循規矩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該有的情緒,以及學會控制情緒、觀察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必須先根據孩子的個性、環境擬定出一套最適合的教養方式,避免過度寵愛或放縱,亦要與其他主要照顧者(例如:爺爺、奶奶)做好溝通,採取相同的教養方式,避免全家教養不同調,否則孩子容易無所適從,或是衍生出有需求時就找管教較不嚴苛的照顧者,使個性變得較為偏頗且沒有容忍力。

孩子2歲開始,因為已經有較多與外界溝通的經驗,加上正值語言爆發期,父母可以開始與孩子進行溝通,當孩子情緒不好時,不妨說些簡單的話語安撫他的情緒。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兩個原則:放慢說話速度、減少環境刺激,因為孩子當下處於有情緒的狀態,加上解決能力不足,因此,無法快速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例如:當孩子跌倒在哭泣時,父母只要慢慢的說:「起來」兩個字,再等他自行起來即可,無須講一連串的強烈話語,像是「怎麼還不起來?不要再哭了!」這樣孩子不僅無法消化與吸收,情緒亦會更加激動。
有時當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也會被誘發負向情緒,若大人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大人的心情,加上不具備觀察環境的能力,繼續發洩自己的情緒,導致情況越來越糟,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時,若媽咪不買,他就會繼續在地上滾來滾去,此時媽咪就會從原本的微怒變成憤怒,並且對孩子發怒,但孩子無法理解當媽咪拒絕買玩具時就已經生氣;父母應該學習冷靜,多給予孩子一些耐心,教導孩子如何觀察他人情緒,才能促進孩子控制情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