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不孕,是「多囊症」作怪?改善病情沒捷徑,真正良方就這招

 

前不久有位台灣知名女藝人被問到肥胖問題,她自曝罹患「多囊性卵巢囊腫症候群(PCO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這個疾病也因此打開知名度。事實上,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型態轉變,多囊性卵巢囊腫症盛行率愈來愈高。

多囊性卵巢囊腫是一種內分泌疾病,在超音波下看可發現患者卵巢內充滿許多小卵泡,呈現珍珠項鍊狀,各個都不成熟,因此稱為「多囊性」。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慢性不排卵,月經久久才來一次,從「月經」變「季經」、甚至是「年經」。

因為患者體內男性荷爾蒙過高、缺乏雌性激素,因此患者也會有多毛症、青春痘等問題。不少患者伴體型肥胖,BMI(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都超標。

{adv here}

PCOS診斷主是根據2003年歐洲美國的專家在荷蘭鹿特丹所訂的診斷標準。主要有3項:

  1. 慢性不排卵(Chronic anovulation)
  2. 臨床上或生化血液檢查呈現雄性素過多(Clinical or biochemical sign of Hyperandrogenism)
  3. 超音波下呈現多囊性卵巢(Polycysticovaries)

只要符合以上3項中的其中2項,並排除其他例如「庫欣氏症候群」、「卵巢或腎上腺腫瘤」等可能引起雄性素過多症的可能性,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年輕時不孕、中年後易患三高

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因為內分泌失衡,胰島素耐受性高,日後也是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不少病人合併有「黑棘皮症」,脖子後面有一片黑黑灰灰、色素沉澱的皮膚,洗也洗不乾淨,就是徵兆。

北醫曾比對台灣、中國、美國、愛爾蘭等地區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的症狀表現,結果顯示,亞洲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身形相對西方國家較瘦,BMI較低,大約都介於22至25之間,歐美地區則高達32至36,屬於重度肥胖;與糖尿病相關的指數,歐美有7成超標、亞洲人只有11%。

但是,亞洲多囊性卵巢囊腫症的患者青春痘比例遠高西方國家,是美國2至3倍;多毛症狀則是以歐美居多,約是亞洲發生率的2倍。顯示這個疾病的症狀顯現有種族的差異。

近年多囊性卵巢囊腫症盛行率不斷增加,根據北醫統計,1996到2009這十多年間,北醫收治的不孕症患者中,接受人工受孕(IUI,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的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占了11%;進行試管治療的人數占了3.7%。到了2011至2012年間,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接受試管治療的比例已提升至5%,愈來愈多。

經過治療,大部分不孕的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都可以如願得子,試管的成功率高達5成、人工受精大約3成。

改善多囊性卵巢囊腫症病情沒捷徑,控制體重是良方

 

治療方面,要特別注意,多囊性卵巢囊腫症患者常對排卵藥物產生爆炸性的反應,產生「重度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這是因為患者原先不排卵,打排卵針後卻一次排出大量卵子,就像天女散花一般,造成卵巢腫脹,甚至產生腹水、胸水,用藥要格外當心。

現在很多小胖子,要當心以後多囊性卵巢囊腫症上身,年輕時容易不排卵,中年之後更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

建議患者可先從減肥、飲食控制和運動下手,多管齊下改善不規律的經期,恢復正常排卵,並依情況適時搭配藥物治療,提高受孕機率。

{adv here}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