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原來祖母對孩子的共感情緒比我們想得還要強烈!所以一聽到孩子哭,她們就會比父母還更著急!
做父母,最怕的就是教育小孩的時候長輩亂入,讓孩子光明正大地找救兵!但其實長輩們反應這麼激動真的怪不了他們,根據國外研究,他們也是情非得已、情不自禁的。

美國埃默里大學人類學、精神科學、行為科學3位教授James K. Rilling、Amber Gonzalez、Minwoo Lee近日在英國皇家學會的期刊上發表了一則最新的研究,向大家證實:為什麼長輩比親生爸媽更受不了小孩哭?
研究團隊找來50位祖母,先是問卷調查他們與孫子的親密程度、花多久時間陪伴孩子,再提供4張照片(親孫子、與孫子同齡的陌生小孩、自己親生的小孩、陌生成年人的照片)看看祖母對人像的反應。
調查結果發現, 當祖母看到孫子的照片時,她們大腦內掌管情緒管理與運動的區域會更加活化,代表他們在潛意識中會更想要參與照顧孫兒的活動、對孫兒情緒的共感也會更強烈。有趣的是,祖母對孫兒的大腦活動激烈程度,比某部分的親生爸爸還要強烈。
雖然很感激祖父母把孩子視如己出,但如果雙方對孩子教養沒有共識,這種愛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有鑑於此,大家可以試試看以下幾種做法,跟祖父母一起好好的愛孩子:
1. 長輩的愛像零食、父母的愛像正餐
為了孩子品行優良、身體健康,一起跟孩子居住的我們會嚴格執行生活中的各種要求:早睡早起、飲食健康等。但長輩一來,各種壞習慣就好像上身,這時候爸媽不妨轉換一下心態:只要沒有立即性的危險,偶爾、適當的放鬆也沒關係。
2. 明確的溝通教養底線
不得不說,有些長輩其實是聽不懂「委婉的勸告」的!「怕你們破費」、「不好意思麻煩你們」……他們只會覺得「唔緊要、錫孫係天經地義」,因此為了你們自己的教養底線,有些話就靠伴侶說清楚、講明白:「依家呢個年紀嘅小朋友不適合食朱古力,唔好比佢食啦」、「可以唔好喺小朋友面前講粗口。」

3. 跟伴侶達成共識
有些話真的不適合由「不是親生」的晚輩說出口,這時候就需要請伴侶發揮他的功用,好好的跟長輩溝通了!而不是其中一人覺得很不OK、另一個人用無所謂的態度扯後腿。
4. 事後教育小孩: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
其實身為家長的我們說再多,威力都不敵孫子自己的一句話:「我覺得這樣不好!」平時我們還是要做好三觀正確的教育,到時候不管是祖父母、還是成長過程中難免的引誘,孩子自己心中都有一把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
如果全家人對小孩的教育都能有所共識,有更多人一起愛著家裡的小寶貝,對父母、小孩來說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爸爸媽媽可以無後顧之憂的上班打拼、也能從祖父母身上學習更多育兒的知識跟心態。希望大家都能體會到「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幸福。
資料來源:ma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