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覺得是為人父母。要說最難的事情是什麼,依然覺得是為人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孩子做榜樣,不經意間的小細節,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大節。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要讓一些壞的習慣影響了孩子。發現,很多失敗的父母都有下面這些習慣:
當眾批評孩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的運氣不好,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當眾批評孩子的事情。前幾天逛商場的時候,在商場裡看到了一對母子,男孩拉著媽媽想去買一瓶飲料。媽媽很不耐煩地說道:“喝什麼喝,天天就知道吃吃喝喝,就不能把這些心思用在學習上麼!”本來還滿臉開心的男孩,一下就變得淚眼婆娑。看到這個情景,真是既生氣又心疼。
著名教育家Vasyl Sukhomlynsky曾經說過,“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自尊心是誰都有的東西,不分年齡,孩子也不例外。當眾批評孩子,就是一種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行為。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改正錯誤,而不是讓他們難堪。用一種和善的態度去糾正他們的錯誤,不是更好嗎?
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
有許多的家長喜歡把這些話掛在嘴邊:
“我哋屋企窮,買唔起呢個,你唔好再諗喇!”
“你呢餐炸雞食咗我半日人工,以後唔好再食喇!”
“人哋買呢個係因為有錢,我哋係比唔上人嫁喇!”
這些都是父母在孩子面前 “呻窮” 的常用語言,為的就是讓孩子少花點錢,養成節儉的習慣。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
網上有個問題,問的是 “父母經常對你哭窮是種什麼體驗?” 裡面有幾個回答看的我心裡很難過。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也不會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長期哭窮也許會讓孩子變得節儉,但是也會讓孩子的內心有一種 “匱乏感”。這種“匱乏感”會伴隨他們的一生,讓他們變得自卑和脆弱。所以,停止對孩子哭窮吧,要像小丸子的家長一樣,用一顆開朗的心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喜歡控制孩子
孩子年紀小,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犯錯,習慣於控制他們的一切。但是這種對孩子的控制,不僅限制了他們的行為,也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教育孩子,不僅需要用心,還要有正確的做法和習慣。
上面說的這3種習慣,希望各位家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資料來源: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