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從小都有被「灌藥」的經驗,導致成長過程中對於吃藥始終抱持恐懼的心理。其實孩子服藥不接受的不是藥,而是餵藥的動作。有很多爸媽苦惱小寶貝不吃藥,而為了他的健康,會採取強迫的手段灌藥。人的咽部有兩條通道,一條是食道,另一條是氣管。氣管上方有個會厭軟骨,吞咽時,軟骨蓋住氣管入口,使食物進入食道。在孩子哭鬧時捏住鼻子灌
藥,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住氣管的入口,可能使藥液流入氣管,造成孩子劇烈嗆咳;嚴重者吸入肺內,甚至可導致吸入性肺炎!
{adv here}
用這種方式好不容易把藥灌下去,可孩子一哭鬧就容易吐出來,這麼一來,不但孩子受罪,大人也着急;同時這樣灌藥還有可能使藥物嗆在孩子的食管、肺部等器官中,輕則引起支氣管、肺部的炎症,重則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然而專家提醒,不要讓孩子覺得吃藥是件不愉快的事,否則一旦有了這種經驗,日後就更容易排斥。餵藥時,嬰幼兒應盡量以滴管、餵藥器或藥杯分次給;漸漸成長後,可加以適時的安撫、鼓勵或溝通,將餵藥變成遊戲,避免強制灌藥。
兒童藥劑包括液劑、糖漿、咀嚼藥丸、吞服藥丸等,會做成孩童較能接受的口味;在藥丸、膠囊方面,4歲以下的兒童,應避免吞服整粒;4歲以上的兒童一般可吞服藥丸或膠囊。有些藥丸可可先壓碎錠劑再餵食。當家長發現孩童吃藥後1個小時內吐出,原則上可再補充半量,若在2小時後才吐,可不必再補充。
給孩子餵藥,主要得學會2種姿勢:半卧、側身孩子吃藥,多少都會有點抗拒行為。平躺着吃藥,很容易被嗆着,因此儘量讓孩子把頭側向一邊。小一點的寶寶,將寶寶輕輕抱起,使之成半卧位,用小勺慢慢將藥液從嘴角灌入,直至咽下。若病情允許,最好將孩子抱在懷裏或採取半卧位,上半身稍高,適當固定手腳,再緊貼着嘴角餵藥。如果孩子不願意咽藥,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他的兩頰,使其吞下。最後還要提醒一下各位爸爸媽媽,在餵藥後最好輕拍小寶寶的背部,讓藥順利進入胃部,吃藥後也不要馬上劇烈運動或立即睡覺。
{adv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