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可能會肚子痛,甚至拉肚子,但拉肚子的目的是什麼呢?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拉肚子可以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細菌排出,這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這項由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所進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導致腹瀉的免疫機制。結果發現,在細菌感染的初期,腹瀉在清理病原體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adv here}
該校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得知,老鼠一旦感染一種類似大腸桿菌的細菌,就會生成可使腸壁出現微小裂縫的蛋白質。而腸壁上的裂縫可使較多水分進入腸道,使糞便呈稀薄狀,進而降低疾病的嚴重性。這表示體內的蛋白質可透過腹瀉抑制感染。
{adv here}
研究人員說,有兩種蛋白質會引發腹瀉,包括:claudin-2和interleukin-22,這兩種蛋白質的交互作用在對抗感染方面可能很重要,尤其是在疾病發作的初期階段。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免疫機制在對抗所有細菌感染上是否都很重要,或能否應用在人體上,這有待進一步研究求證,但本項研究確實證實,腹瀉有益於身體。這是身體在告訴我們,它正在對抗感染,而因腹瀉流失的營養也應該補充。比如說,像鈉、鉀之類的礦物質可透過食用富含礦物質的食品來補充。此外,在腹瀉當天最好在一天中喝飲料,但用餐時少喝,這可避免營養不良,並協助糞便逐漸恢復常態。
腹瀉 / 飲食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