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例如、摸頭咬手指、轉筆等。這些小動作多少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理,有4種常見小動作就是典型表現。
咬手指: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這類人常常有「口唇期固著」的性格,比較自戀,總要求別人伸出援手,一旦感到緊張、心煩意亂,例如參加考試時,這種動作就會出現。口唇期又稱為「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至1歲),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嬰兒專注於嘴裡的事物,例如吸取母乳來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拿到東西就咬。
折書角:
和教練要求運動員練習快速擺臂一樣,手指不停地活動不但能幫助我們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還能使大腦的抽象邏輯思維中樞一直處於興奮狀態,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轉筆:
心理學界有觀點認為,聽課時轉筆說明學生的腦子也在以同樣的速度在加快入腦。
撕紙條或塗鴉:
患有過度活潑症的小朋友上課時受制於學校的規矩,沒法四處活動,煩躁之餘常常撕書、塗書,他們希望以此得到關注、釋放壓力。成人出現同樣的小動作,也是受制約、心理焦慮的表現,例如忍受不了冗長的會議。有這類習慣動作的人更偏感性,情感很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