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氣溫炎熱,常常做個家務或出一出門就立即滿頭大汗,但中醫師也提醒,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易出汗的部位也不同。而根據出汗的部位,能夠判斷自身可能有的健康問題。
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中醫師樓中亮在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健康的人只會在夏季及運動後才會自然出汗,但如果在沒有運動或稍微一動的情況下就出汗,很可能是身體的某個臟腑運氣不佳才會造成出汗。

對此樓醫師也整理出不同部位出汗可能代表的身體訊號,希望各位經由對照後,檢視身體哪些部分需要加強保養,並提出飲食建議。
1、臉部多汗:可能會有長痘瘡、臉紅、心煩、失眠、食慾不佳等症狀,主因是「心肝火旺」,飲食上建議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並維持多喝水、作息正常的好習慣。

2、鼻子多汗:可能是肺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侵襲;平時應多吃能「補氣」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花生、白果、雪梨、杏仁。
3、胸口多汗:心氣虛、心陰虛導致濡養心神的作用不足,可能會有面色蒼白的症狀,飲食上可用燕麥代替一部份主食。
4、腋下多汗:可能是氣虛或缺乏鈣、鋅等礦物質,平時可多吃山藥、花生、桂圓、香菇、堅果、蝦子、牡蠣等能補氣的食物。
資料來源:樓中亮中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