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咬嘢、亂掟嘢、食手指,尖叫、玩紙巾、打人、坐唔定…幾乎每個小朋友嘅成長過程都有呢啲壞習慣。當小朋友出現呢啲行為時,家長應該阻止,定係用其他方法引導?
{adv here}
{adv here}
亂咬物件
大約2~3個月開始,BB就會出現食手手嘅動作。對BB發展來講係非常重要嘅環節。初生BB感覺最敏感嘅地方就係口腔,藉住「咬」呢個動作認識環境,而BB食手係因為想認識自己嘅手。另外,出緊牙嘅BB都會因為牙齒唔舒服而特別想咬嘢。所以,2~3個月大食手,6~7個月大食腳係正常現象,父母唔需要擔心。直到兩歲前食手都可以接受,唔需要特別阻止,只需要注意保持清潔。
3、4歲食手就要搵出原因
如果小朋友到咗三四歲都仲有咬嘢同食手嘅行為,就要特別留意。父母應該了解係咪有其他因素導致BB亂咬嘢。
1. 與生理有關:可能覺得手指痛或者有倒刺等感到不適,要協助小朋友排除呢啲生理問題。
2. 與焦慮有關:觀察同了解小朋友嘅焦慮來源,並協助避開焦慮。例如有啲小朋友會因為搬屋,環境改變適應唔到而感到不安。
{adv here}
3. 吸引注意力:當小朋友咬手指,父母就會即刻阻止,所以為咗吸引父母注意,小朋友就會不停咬手指。當小朋友食手嘅時候,父母可以請佢幫手拎嘢或者一齊玩需要運用雙手嘅遊戲(例如剪紙或者玩黏土),而唔係一味叫小朋友唔好食手。
亂掟嘢
當BB認識自己雙手之後,就會透過「掟」嘅動作認識身體,掟嘢可以令小朋友掌握自己嘅力度同埋距離感。喺兩歲前嘅成長階段,建議畀小朋友練習掟嘢嘅機會。如果父母唔鍾意小朋友亂掟嘢,就轉為可以接受嘅方式,例如叫小朋友企喺唔同遠近高低嘅地方將波掉入籃。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